11月19日,机关党委人事处党支部前往平塘“中国天眼”射电望远镜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,参观南仁东事迹馆,学习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先进事迹,参观完事迹馆后,人事处党支部全体党员围着台阶坐下,听郭书记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。
郭书记说,“时代楷模”和“天眼”之父南仁东。24年,8000多个日夜,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、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,身体力行,精益求精,瘦弱的身躯总是顽固地坚守在FAST研制建设的第一线,他以坚毅执着,严禁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对美的极致追求,带领FAST团队为远望深空的梦想而不懈奋斗。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“天眼”燃尽生命,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。
南仁东来不及目睹。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,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,勇攀世界科技高峰。
“天眼”:一个国家的骄傲,“天眼”是世界上最大、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,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。
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。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“凤凰”计划相比,“天眼”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。随着“天眼”落成,中国射电天文学“黄金期”正在开启,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。
从1994年到2005年,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。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,没有路,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,深一脚、浅一脚地挪过去。有一次,南仁东下窝凼时,瓢泼大雨从天而降。他曾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,山洪裹着砂石,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。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,连滚带爬回到垭口。“有的大山里没有路,我们走的次数多了,才成了路。”“天眼”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回忆,十几年下来,综合尺度规模、电磁波环境、生态环境、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,最终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。
选址、论证、立项、建设,哪一步都不易。许多工人都记得,即使在炎热的夏天,为亲自测量工程项目的误差,南仁东总会丢下饭碗就往工地上跑。
“发文章和研发科学重器比较,哪个对科技的实质进步更重要,我选择后者。”南仁东总是这样说。
“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。”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,“天眼”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,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。
今天我们到平塘看天眼,学南仁东,感叹于南仁东同志对国家天文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,更要学习南仁东精神,这种精神凝聚着祖国和人民对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的期待,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,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点点滴滴做起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,继续砥砺前行。